什么是三公经费支出管理[什么是三公经费]
这篇什么是三公经费什么是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是一篇神奇的文章,当你看到什么是三公经费什么是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的时候,说明你的好运即将来临,众乐多为你加油!✅
三公经费是什么
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(境)经费、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。
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“三公“支出合计94.7亿元。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、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,合计887.1亿元。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“三公经费”支出,合计93.64亿元人民币。
2018年6月20日,受国务院委托,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。报告显示,2017年,中央本级“三公”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.6亿元,比预算数减少17.87亿元。
扩展资料
发展状况
“三公经费”由2010年的94.7亿元预算执行量,降至2013年的79.69亿元的预算安排,共减少15.01亿元。其中,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由61.69亿元降至43.99亿元,减幅为17.70亿元,居三项之首。
四次公开的“三公经费”中,前三次的执行数据分别为94.70亿元、93.64亿元、80.95亿元。在这些数据中,公车相关费用一直占比逾半。2010年,该项费用占总费用的65.14%,2011年该比例略降为62.78%。
什么是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指什么
1、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(境)费、车辆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。
2、2012年4月,国务院再下“三公经费”公开令箭,这一次剑指省级政府。2012年4月18日,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,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“三公经费”。
3、国务院对2012年中央部委“三公经费”的公开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,要求部委公开财政部批复的全部预算表格,并细化到款级科目,有关教育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农林水事务、住房保障支出等要细化到项级科目。
4、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,中央部门要细化“三公经费”的解释说明,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、因公出国(境)团组数及人数、公务接待有关情况,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。
5、2012年10月1日起,县级以上政府需将“三公经费”纳入预算管理,并定期公布。超预算开支“三公”、购建豪华办公用房、安排与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考察等情形,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撤职处分。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。
什么是三公经费
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(境)费、车辆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。由于这三项费用的滥用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的公费旅游、公车消费、公款吃喝等不良行为,故为社会普遍关注。
三公消费是什么
指因公出国(境)经费、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招待费三项所产生的消费。“三公消费”指的是国家职权部门、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等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腐败行为。
三公消费,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(境)经费、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,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其中,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支出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(含车辆购置税),以及燃料费、维修费、保险费等支出。因公出国(境)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(境)的国际旅费、国外城市间交通费、食宿费等支出。
扩展资料:
政府过紧日子,但该办的事情还要办好。要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,增加对脱贫攻坚、“三农”、结构调整、科技创新、生态环保、民生等领域投入,该保的支出必须保障好。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,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。强化逆周期调节,意味着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:一是减税降费的规模更大,企业得到实惠更多;二是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,为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和补短板提供更多真金白银。
一般性支出,主要是指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是履行职能所需的费用,不仅包括“三公经费”,还包括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、会议费、办公设备购置费、差旅费等。近年来,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,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的出台,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、越扎越密、越扎越牢。
在严格控制“三公经费”支出方面,工作用餐严格执行标准,下基层调研一律不接受宴请;公务活动能多人合乘一辆车的,就要安排合乘;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出国出访,一律取消。在节约会议开支方面,进一步清理规范庆典、研讨会、论坛等活动;无实质性内容或内容重复的会议一律不开;能开电视电话会议的,就不要兴师动众、异地集中开会。
"三公经费"具体指什么?属于什么性质的财政支出?
三公消费,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(境)经费、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,属于公共行政领域消费支出。
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,经财政部汇总,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“三公“支出合计94.7亿元。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(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)履行行政管理职责、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,合计887.1亿元。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,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“三公经费”支出,合计93.64亿元人民币。
扩展资料:
三公消费总额突破:
中国三公消费总额突破了9000亿元,相当于2012年全年财政收入的10%。越来越庞大的三公消费支出引发民众的不满,损害了政府的形象。
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长期研究三公消费治理问题。据他分析,三公消费支出逐年攀升系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:一是公共权力长期封闭运行;二是公共资源责任主体长期缺位,形成“不花白不花,白花谁不花”的结果;三是社会公众监督严重缺位,忽视了公众力量。
参考资料: -三公消费
三公是什么
问题一:三公是什么意思 你问对人了我就是此游戏的玩家.
经常在网上玩这个
找个正规的去了解一下就行了。
问题二:打牌三公是什么意思 也叫“台湾三公”,就是将扑克牌去掉大小王,剩下牌每人派两张,桌面一张公共牌,将大家手上两张牌与公共牌加起来,赌点数大小,零点最小(广东话叫麻纱);8点两倍;9点三倍;三公4倍;三条五倍;3条3最大,翻6倍。三公有两种玩法,一是台湾三公,一是大陆三公,台湾三公可翻倍,赌得很大;而大陆三公不翻倍。这种是最纯粹的赌博,完全看运气,整个游戏完全是金钱的转移,没有任何其他。
问题三:三公指的是什么?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。周代己有此词,西汉今文经学家据《尚书大传》、《礼记》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、司徒、司空。古文经学家则据《周礼》以为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。
一、三公的基本介绍
三公为古官名,其说法各异。
《尚书・周官》“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兹惟三公,论道竟邦,燮理阴阳,官不必备,惟其人。”《春秋公羊传》:“天子三公者何?天子之相也。天子之相则何以三?自陕而东者,周公主之;自陕而西者,召公主之;一相处乎内。”两相印证,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,辅佐天子。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。《礼记》:“天子三公、九卿、二 *** 夫、八十一元士。”“设四辅及三公,不必备,惟其人。言使能也。”又《汉书・百官公卿表》:“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是为三公”(德韶者居之);“或说司马主天,司徒主人,司空主土,是为三公”(才高者居之);或说“丞相主民、太尉主军、御史大夫主法”(德才兼备者居之)。
据杜佑的《通典》记载:
“夏、商以前,云天子无爵,三公无官。
周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曰三公。
汉以丞相、大司马、御史大夫为三公。
后汉又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
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、后魏、北齐皆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
后周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。
隋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
大唐因之。”
在夏朝和商朝以前并没有三公这个职称的。
周朝时候,“三公”是指:太师、太傅以及太保。
秦朝、西汉时候,改以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为“三公”。
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: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,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
后来,魏、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作为“三公”。
到了后周,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:仍以太师、太傅以及太保为“三公”。
隋朝再次称“三公”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。
唐朝时候就延续隋朝制度,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。
二、历代三公
1.商朝:
商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(史记【殷本纪第三】“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,於是纣乃重刑辟,有炮烙之法。以西伯昌、九侯、鄂侯为三公。”)。
2.周朝:
周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(“师,天子所师法;傅,傅相天子;保,保安天子于德义。”)。自周衰,官失而百职乱,战国并争,各有变易。
3.秦朝:
通说为:
(1)丞相,最高行政长官,辅助皇帝处理政务,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。
(2)太尉,最高军政长官,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,但他平时没有军权,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,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,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。
(3)御史大夫,执掌全臣奏章,下达皇帝诏令,负责监察百官的,也是副丞相。
根据《汉书・百官公卿表》的记载,丞相金印紫绶,御史大夫银印青绶(御史大夫,秦官,位上卿),从其印绶和称为“上卿”来看,御史大夫不是公,而属卿一级,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称呼。
4.西汉:
初承秦制,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可见汉初和秦一样,也并没有并列的三公,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,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。
另说:设置三公。汉武帝元狩四年,置大司马,以取代太尉之职。后元二年(前87年)春,汉世宗孝武帝刘彻驾崩,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受汉武帝遗诏,与车骑将军金日、左将军上官桀、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成为汉昭帝刘弗陵的辅命大臣,共同执掌朝政。从此,霍光掌握了汉朝 *** 的最高权力,三公中的丞相地位急剧下滑。“汉哀帝元寿二年,置太傅,位在......
问题四:国家“三公”消费是什么意思? 三公消费,指 *** 部门人员因公出国(境)经费、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,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,经财政部汇总,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“三公“支出合计94.7亿元。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(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)履行行政管理职责、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,合计887.1亿元。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,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、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“三公经费”支出,合计93.64亿元人民币。
详见:baike.baidu/...abx3T_
问题五:古代“三公”指什么? 应该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所创的三公九卿制度吧,三公就是三公是指丞相,御史大夫,太尉。
1、丞相
丞相居百官之首,俸禄最高,掌珐天子,助理万机。西汉初期,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,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,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,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,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,凡有重要的政事,如立新君,立储,封赠,赏功,罚罪等事,以及财政,选举,民政,法律,礼制,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,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,召集百官集议,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,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。
2、太尉
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,专掌武事,地位和丞相相同,为最高的武官职位,秩俸万石,金印紫绶。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。
3、御史大夫
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,是丞相的助理,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,三公中地位最低,秩俸是中二千石,银印青绶。
问题六:三公制是什么啊 三公制,又简称“三公”、“三司”。三公即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三公之职设于秦,西汉时渐成定制。西汉三公制演变分为三个阶段,西汉初期,以功臣为三公,丞相位尊权重;西汉中期,太尉易名大司马,横跨中外朝;西汉后期,大司马专朝,御史大夫禄秩同丞相,三公制日臻完备。
“三公制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中央行政体制。它是在君主之下设置若干高级官吏分别掌管行政、军事、监察之权,使其相互牵制,共同构成中央权力中枢,来为集权政治服务的一种中央行政体制。“三公制”的形成、成熟和消亡是中国古代社会强化王权或皇权的需要,是集权政治产生的必然结果。
(详见 baike.baidu/view/1854416)
问题七:“三公经费”是哪三公? 三公经费是指 *** 部门公务出国经费、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、公务接待费用三项
问题八:我国古代的三公是什么? 三公 :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。周代已有此词,西汉经今文学家据《尚书大传》、《礼记》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、司徒、司空(见三有事)。古文经学家则据《周礼》以为太傅、太师、太保为三公。秦不设三公。西汉初承秦制,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。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,但不常置。从武帝时起,因受经学影响,丞相、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。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三公依然位居极品,且开府置僚佐。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。至隋,三公不再开府,僚佐全部撤销,完全变成虚衔或“优崇之位”。宋代以后,往往亦称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,但其虚衔性质不变,并惭次演化成加官、赠官。明、清同。
问题九:三公是什么意思 三公
1.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。
周 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。《书・周官》:“立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兹惟三公,论道经邦,燮理阴阳。”一说以司马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见《汉书・百官公卿表序》。
2.
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。
西汉 以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马)、御史大夫(大司空)为三公, 东汉 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见《通典・职官一》。
3.
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。
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,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,但已非实职。
4.
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。
明 清 沿 周 制,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三公,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。见《明史・职官志一》、《清史稿・职官志一》。
5.
星名。
《史记・天官书》:“中宫天极星,其一明者,太一常居也;旁三星三公,或曰子属。” 张守节 正义:“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,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,并为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之象。主变出阴阳,主佐机务。”《晋书・天文志上》:“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,主宣德化,调七政,和阴阳之官也。”
问题十:位列三公是什么意思 三公是指丞相、御史大夫和太尉。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,以皇帝为尊,下有三公,分别为太尉,管理军事;丞相,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;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,下达皇帝诏令,并理国家监察事务。 意思是官位权力很大
希望采纳